反诈防骗网

反诈防骗网

又有十余名学生被骗!有人被骗11万!这个暑假,骗子正在疯狂围猎孩子们

佚名

又有十余名学生被骗!有人被骗11万!这个暑假,骗子正在疯狂围猎孩子们...

一部手机,一次轻信,一个家庭的积蓄瞬间清零——这个夏天,诈骗分子正把魔爪伸向毫无防备的学生群体。

“扫码3秒领永久游戏皮肤!”9岁的林某用爷爷手机刷短视频时,被这条信息吸引。他按要求开启视频通话“验证身份”,连续扫了7次“活动二维码”——实则是收款码,累计被扣9196元。第二天中午,爷爷手机又收到13条扣款短信,总额9614元。两天时间,19210元积蓄化为乌有。

同样的悲剧正在全国各地上演。仅钦州市钦北区7月上旬就有6名孩子被骗,总金额高达14.7万元:11岁的小欧因参与“扫码抽奖”被骗1.6万;12岁的小周为“免费领取明星小卡”损失2.3万;8岁的小马因想要“蛋仔派对皮肤”被恐吓骗走3.1万;13岁的小明则因轻信“打游戏违法要交罚款”的谎言,痛失6.3万元。

一、游戏诈骗陷阱:甜蜜诱饵下的血腥掠夺

暑假刚开始不久,11岁的小源凌晨偷偷拿起爷爷的手机登录游戏。一位“热心队友”主动加微信,在视频聊天中一步步诱导他操作另一部手机,多次索要银行卡验证码。等爷爷醒来,银行卡里辛苦积攒的25000元已不翼而飞。

同样的手法在12岁的小鸿身上重演。他在手游中结识“好友”,被诱骗加微信视频聊天,按对方指示操作母亲手机,导致账户损失6594元。骗子们深谙孩子对游戏皮肤、装备的渴望,以“免费送皮肤”“高价买账号”为诱饵,诱导扫码、转账或开启屏幕共享功能。

更令人揪心的是岳阳12岁学生的遭遇。在家刷抖音时点击“免费领取礼品”后,她被拉入QQ群。假冒的“北京艾警官”穿着“警服”出示模糊的“警官证”,威胁其“找个安静地方关上门配合调查”。惊恐中,她偷偷用家长手机操作,骗子通过屏幕共享功能转走11万余元,这是家中多年的积蓄。

二、冒充公检法:假警服下的真恐吓

“你的快手号被人盗用发布违法信息!”“你泄露了明星隐私,公安机关要调查!”——此类冒充公检法或明星团队的恐吓话术,正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惊慌失措。

这类诈骗占比约23%,主要针对崇拜明星的青少年女生。13岁的小琪在网上看到“添加明星QQ”的信息,添加后对方立即变脸:“你涉嫌泄露隐私,我是警察,要配合调查!”惊慌的小琪拿起母亲手机按指令操作,3万多元瞬间被转走。

龙泉市的小陈(化名)暑期用奶奶手机登陆QQ时被拉进一个群,有人自称是“公安”,表示此群涉嫌犯罪,要求小陈打开视频电话配合调查。在恐惧驱使下,小陈按照指示点开微信、支付宝,将收到的验证码全部告知对方,最终被骗3万多元。

骗子们充分利用了未成年人对权威的天然敬畏心理。五年级学生王某在视频评论区看到“明星私人微信限时公开”留言,添加后被“刑侦队民警”电话指控“非法获取明星隐私”。对方发来伪造的“拘留通知书”,威胁“不配合调查就抓你爸妈坐牢”,吓得王某锁起房门,按指示修改奶奶微信支付密码,扫码转账15000元“保证金”。

三、兼职陷阱:从“帮凶”到“猎物”的双重深渊

“发一条短信赚1元,日结150元!”14岁的中学生小雨在QQ上被这则兼职广告吸引。他按照教程用自己和父母的手机号,群发“快递到件请回电”的信息。发送几十条后,他才意识到自己成了诈骗分子的“传声筒”。

北京市反诈中心近日发现多名未成年学生被诱骗发送电诈引流短信,涉及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各学段,最小仅11岁,最大17岁,且此类案件呈蔓延趋势。骗子通常利用QQ、微信等发布兼职信息,潜伏在各类兼职群中物色目标,以“低门槛、高回报”为诱饵,诱骗学生群发诈骗短信。

又有十余名学生被骗!有人被骗11万!这个暑假,骗子正在疯狂围猎孩子们

桃江县15岁的周某某更陷入“手机口”诈骗陷阱。他在游戏里认识网友,对方称只要帮忙拨打电话便可获得报酬。他下载指定APP,按指示拨通号码后由“客服”实施诈骗。获利16元后,他的手机号被限制使用,竟还借用朋友手机继续拨打。

未成年人参与拨打诈骗电话等“兼职”,已涉嫌违法犯罪。根据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》,滥用实名电话卡协助诈骗需承担法律责任。

四、跨境高薪陷阱:从校园直通缅北的致命旅途

高考落幕的盛夏,本该充满希望,却成了诈骗集团精准狩猎的窗口期。陕西汉中19岁考生彭宇轩以“西安见女友”的借口离家,家人给的800元路费成为他最后的行囊。

7月4日,他在勐啊口岸附近失联,最终被困在缅甸的电诈园区。当杨女士打通儿子电话时,接听者竟自称是缅甸人:“我一个朋友拿这卡给我,他说有一个中国卡,在缅甸用不了,送给我的。”

几乎同期,湖北黄冈三名高三学生带着“三天就能回家”的承诺飞往昆明,却在20天后被证实定位在缅北。短短十天内,像这样被诱骗跨境的高考生已涉及六省市九人。

犯罪集团精准筛选高考失利、家庭拮据的学生,在伪造接应人身份后,用“别告诉父母”切断家庭联系,再通过小额借款强化心理依赖。云南省反诈中心统计显示,2025年上半年18-22岁学生在中缅边境失联人数同比激增75%。缅北电诈正从“偶发极端事件”演变为系统性社会风险。

五、全民反诈:筑牢暑期安全防火墙

家长防护四步法

  1. 密码防线:绝不告诉孩子支付密码,关闭指纹/面容支付;微信启用“青少年模式”;设置“亲属卡”严格限额(单日不超过200元)。

  2. 设备检查:定期查看孩子手机新装APP;留意异常软件如“腾讯会议”“友连”等屏幕共享工具;检查自动扣款协议。

  3. 反诈预演:用真实案例讲解诈骗手法;强调“验证码是资金最后防线”;告知“所有免费福利都是诈骗诱饵”。

  4. 应急机制:明确告知孩子“被骗不是你的错”;建立“遇诈必告知”家规;保存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。

学生防骗五不原则

  1. 不轻信:游戏“免费皮肤”、网络“高价买号”均为骗局

  2. 不下载:拒绝安装陌生人推荐的任何APP

  3. 不共享:绝不开启屏幕共享功能

  4. 不刷脸:任何要求家长人脸识别的操作立即停止

  5. 不隐瞒:遭遇威胁第一时间告知父母

每代人有该打的仗,但打完后头的好日子,从来不会辜负清醒的眼睛。这个暑假,别让孩子的天真懵懂,成为骗子狂欢的盛宴——因为每一分疏忽,都可能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扫码加入QQ群
【全网推广】新项目交流群

标签:

发布评论 2条评论)

  • Refresh code

评论列表

2025-07-21

又有十余名学生被骗!有人被骗11万!这个暑假,骗子正在疯狂围猎孩子们...

2025-07-21

一部手机,一次轻信,一个家庭的积蓄瞬间清零——这个夏天,诈骗分子正把魔爪伸向毫无防备的学生群体。“扫码3秒领永久游戏皮肤!”9岁的林某用爷爷手机刷短视频时,被这条信息吸引。他按...